|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装同伊分析之一
原帖由 xiaozhu 于 2010-4-26 18:43 发表 4 e) K1 _& S5 m( M) O8 d
) i+ Q4 Q7 U) M/ {, Z( I' o; R" r
我一直说韩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女二的问题,如果真是用张玉贞的恶毒来衬托同伊的善良,那《同伊》也就不用看了,大家再把《玻璃鞋》《秋天的童话》《灿烂的遗产》看一遍就行了,以前我总感觉,韩剧灰姑娘的善良一 ... 5 h$ o! G4 l$ n) `( [# x# J
·韩剧并未模式化
4 j: B# l. j6 c) X1 x4 B, P# q/ r: X* A
:P 亲已经把韩剧模式化了,可怕和恶毒不能划上等号,可怕和脸谱化的丑恶也不能划上等号;《玻璃鞋》《秋天的童话》《灿烂的遗产》三部戏都是时装戏而非古装,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三部作品用的都是典型的韩剧处理手法,剧中人物的个性描写较为简单,情节更加简单,为的是集中笔力灌注在美好的主人公形象上,从而发掘出她们的真善美,描写反面人物,是用以衬托主人公的美好,但技术含量太低,没有智慧,这也是编剧的实力欠缺所致,但不能将简单的韩剧套路归咎为所有的韩剧都有可能如此。 如果都是这样,那么韩剧就太可怕了。, H( Q% a' k; L: I
% z* P. [" R7 v" O人性是复杂的,正如李导作品中对人性诠释的一贯风格,有一点小幽默,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该严肃时严肃,该悲伤时悲伤,该高兴就痛痛快快笑一次,即使是反面人物也有爱护家人,关心下属,深爱配偶的一面,即使是正面人物也有任性自私胆小狭隘的缺点,这才是真实的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人性有善有恶,有人在为人处事时,用善的一面多,给我们的感觉是善良,有人在为人处事时,为恶的一面多,给我们的感觉是丑恶,其实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善和恶,每个人都有善也有恶。我们既不能因为他们的善,忘记他们的恶,也不能因为他们的恶,漠视了他们的善意。这一次李导诠释张玉贞这个人物,用的就是挖掘人性的描写方法,而且金编剧用笔何其狡狯,对张氏居然用了欲抑先仰的手法,后面有得看了。
8 t) O' {% L! K4 M* G' O$ j0 ], h _* d5 m( y0 R! m6 D9 J; ^
·同伊是否灰姑娘
7 s" Q' Z% t: _1 _
3 p. Q( z4 o# E( `5 X& X* k为了避免同伊的形象落入宫廷斗争的俗套,早在剧集开篇,就给了同伊一个身份:剑契首领之女。或者说,同伊是平民无冕之王的女儿,你也可以理解为同伊是贱民的公主。同伊的父亲也是剑契之首崔孝元,他受到贱民爱戴,有一批追随他的死士,光是这一点已经够让人吃惊的了。我们从崔孝元的才能和他洞察时局的机智以及他最后命令的明智来看,他有难得的智慧和敏感,若生于两班,应该是国家栋梁。可惜,他生于贱民,只能当个衙门里的仵作而已,但却依然被两班子弟徐龙基视为师长,视为诤友,受到他的尊敬。我们在之后已是宫内奴婢同伊的身上,又看到了崔孝元的若干过人之处,同伊懂得如何分析判断,敢于也善于查案,胆大心细,甚至懂得尸体处理方法,明白验尸的奥秘,若非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若非家族乃至家长的长期影响,年轻如同伊这个年纪的贱民出身的奴婢,甚至是出身两班贵族,比她有经验,比她年长,比她身份高贵的监察部尚宫,都是绝对做不到的。9 U* i3 z9 \% S/ c& @: }7 l4 s
& R/ c; V3 C9 J, ?4 T3 |分析到这里,就可以看出,同伊不是灰姑娘,她机智伶俐聪明可爱俏丽,她一点都不灰。她唯一逊色之处,只是出身贱民,可是马上就有人会补足她的不足,将她提携上位。
0 m2 A6 y$ o' b5 q
, H: o4 d7 F P8 \( p怎么提携,往后看罢。
, \6 O% p3 x% L7 _/ H4 l# I- X' T- Q# u/ _
·双生双旦
/ q" _1 N; k, B8 x: j4 B' @' {, ^
& Q' J2 W- _' |亲说的所谓双女主,在戏剧上有个称谓叫:双旦。可是,看海报以及剧集发展到目前的情况看,不仅是双花旦,而是双生双旦:同伊与肃宗大王为一旦一生,张玉贞与车天寿,又是一旦一生。6 V9 h+ C& B) G8 Y/ s: r. s: v
L+ B* A4 |7 S2 r- m按照Wendy韩剧系列剧评的惯例,早在第二集结束,就该给出双生双旦的布置格局。但这次编剧是依照剧情发展而写,按照李导演历史剧的一贯格局,目前还在角色排序中,并未真正进入故事的主旨。到了9-10集,才露了李导演的主旨,原来是想在古装里玩一把CSI,肃宗大王时代也开始监察部掌权, 有意思,有意思啊。这都是杜撰,可是文艺作品无非杜撰,大家看的高兴就好,无需介意。我就闲来无事,考据一番,为自己高兴,也为大家看的开心,仅此而已。
$ z9 M3 {5 N- A
) i) Y& C$ m) O* z& I/ J2 j4 a·交互否理想否8 B O- F: `& Y H4 M! M
0 J( Z9 Z8 @' e+ g$ N+ C" a4 c剧情发展到现在,都没有显示出同伊与张玉贞有共同的理想,她们在精神上,物质上根本上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同伊一心想要为父兄伸冤,将此作为人生目标,而张玉贞则想要在宫内站稳脚跟,就连肃宗大王和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相信。
6 k* l& t8 x, r2 v) `
: K7 y' c* ?# y/ W9 B按照张玉贞洞悉时局,看透政情的做法来看,她是心怀天下的女子,野心勃勃,所以,肃宗大王隐约感到了她的可怕和野心,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张氏身为男子,也有可能夺他的天下。这话的意思是说,张玉贞的老练智慧和政治手腕与肃宗大王不相上下,甚至更甚,虽为女儿身,其实是男儿天性,而且是心怀天下的男儿心性。这说明,在最初,肃宗大王对于张玉贞的心性是有所戒备也是有所觉悟的,他知道张氏有这个能耐。+ P( T. g3 |) |) r( i# t8 w/ p
' [1 w" P3 S! ^' ]
幼年时的同伊与张氏的第一次见面,是孩子捡到失物,交还给大人,并非交互;成年后同伊与张氏的几次见面,都是因为搭救或被搭救,请托或被请托,感谢和被感谢,也关乎承诺,就是没有交互。张玉贞让同伊提出的要求,其实是看出同伊有必须实现的愿望,因此误认为同伊与自己相同,也有野心。可惜她错看了,同伊始终更重情意,而张氏则更重欲望。
' U) e" O; K+ x+ O/ X9 [9 x & `( L! R. {) E9 H/ G& O- g- r) U
·吟诗是否共同吟诵
' z+ W% N6 k' ~; y+ U& C& P, o% c
: [4 h, g; `; f7 _同伊与张氏吟诗的那一段,并非共同吟诵,而是张氏以自己的方式出题考问同伊,为的是看同伊是否识字,是否有文采。同伊虽为难,但最后还是在鼓励之下,不仅熟练背出下半段,也说出了正确的解释,还说出自己虽身为贱民,但不感卑贱的用意,正合张氏心意。也可以说,张氏对考试结果很满意。这首诗是托物言志,说出上半阙的张玉贞也是托物言志,而背出下半阙的同伊,却只是被动回应而已,绝非互相激励的亮点。
' U. p% G7 T, t8 O) h# v
0 K' h7 r) W+ s! q综上所述,:P 果然,100个人就有100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同样的,100个韩社会员,就有100个不同的古装同伊理解。
6 z- G2 [: T Y. F0 _$ E) o5 e
( _+ d \4 \1 O6 I' S[ 本帖最后由 wendy0608 于 2010-4-26 20:0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