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绝转载引用1 U5 |3 r3 \' z% _% C; V I: h
! _6 [5 f$ d- }5 [5 o. g同伊 殊途同归$ G t2 Y4 P q. c' L C# K
9 e" h; l, h. ~8 `7 {6 E2 j! v第六页 空降
; y G1 I2 T4 h6 y; a B% B* r) m$ T
3 I% X y9 S' \) n% p) l6 `3 H0 `" n入夜,街市陋巷中同伊低头快步走回宫,不料却在巷子里遇见形迹可疑人士。来人不少,约有四人,将她围在当中,泼了酸醋也不管用,人多势众,一下子就将势单力薄的同伊围在当中,还将她反剪双臂,让她动弹不得,就在这危急关头,忽听得一声断喝,来者中气十足,不怒而威,正在喝斥众贼,定睛一看,这不是自称是汉城府的那位判官大人么,此时的同伊又惊又喜,急忙喊大人。肃宗大王原本是与属下一同出宫暗访,为的是面见徐龙基,却没想到在出宫的路上遇见同伊,真是无巧不成书。) }) w: B( |% h2 S- y5 j7 I$ A) Y
, v) g6 `$ ^& d
肃宗大王与同伊的相遇,看似巧合,其实不巧,若是此时同伊聪明一点,早该想到:这条路是回宫的便道,惟有在宫中行走又常出宫的人们才会熟悉。目前还是奴婢身份的同伊出入宫廷,常来常往,知道这条路并不奇怪,可是汉城府的判官大人呢,他也常在宫中行走么,也常来常往么。走这条路的人,一定与朝鲜宫廷渊源颇深。可是看这情形,危急万分,没有谁去考虑这个问题,救人要紧。于是,肃宗大王没有被同伊怀疑,继续当他假冒的汉城府判官大人。不用肃宗大王多说,大内高手一跃上前,此时贼人已挟持同伊,为求自保,机灵的同伊以眼角的余光瞥见身后的器物,往后一退,贼人绊了趔趄,立即被拿下,于是同伊得救。这番历险之后,同伊被肃宗大王好一通埋怨,怪她怎么在这时候回宫,这么危险,要怎么处理。可是同伊辩解自己不是闯祸,而是有事,真的有事,言辞如此肯定,听得肃宗大王就是一愣,原来他担心的事,已经被眼前这个聪明可爱的奴婢同伊解决了。听了她的话,都不用去徐龙基那里了。同伊又问起肃宗大王,怎么自己去了汉城府,守门士兵却说大人不认识她,这句问话彻底堵住了肃宗大王的埋怨,只有嗫嚅着解释有两个汉城判官。
, c. J, }5 I! J; [4 N- t/ x
# Y- A# H" f& A, `# w+ V8 R看到这里,哈哈大笑,古装同伊这部戏里的肃宗大王真是个有趣的人。到了这里,观众都能看出来肃宗大王从一开始无意隐瞒真实身份,到了现在已是刻意隐瞒,就是为了在奴婢同伊面前以平凡男子的面貌出现,要和她当作普通人一样相处。这样的小小愿望被肃宗大王努力的维系着,但又可以维系多久?若是这个国家的王,总有一天要立于同伊面前,宣示自己的身份。届时肃宗大王又当如何自处,又要同伊如何面对呢?看来,这都是很有戏的看点。这边厢肃宗大王直接从奴婢同伊口中得知调查过程和真相,那边厢徐龙基大人入宫,才得知肃宗大王已出宫暗访,就为找他,就是一愣。正迟疑着,肃宗大王已回宫,并告知徐龙基在路上已听过同伊的描述,知道案情大概。徐龙基这才真正惊讶,想起奴婢同伊的种种过人之举,心头困惑不已。此时,还有一边的人也很困惑,不,应该说他们很困扰。南人一派的吴大人原本是派人要灭了同伊,为了保住张氏,要杀奴婢同伊灭口,却不曾想被殿下派人救了同伊,还把劫持同伊的人当作是毛贼送去了官衙,实在是件奇怪的事。吴大人发问道:
4 c2 a/ T6 N2 g {0 H* M' n8 S* Y/ I9 y5 L
-殿下为何要救区区一个小女婢呢
+ b+ s6 g5 F9 U; Y7 Q2 q6 a) @
' s2 \8 C! w8 Y* ?% B是啊,问的好!为什么呢,是因为大王认识并且喜欢她啊,不仅是肃宗大王,清秀利落的同伊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张玉贞喜欢,日后,闵妃(仁显王后)见到,也会喜欢。吴大人疑惑归疑惑,时间不等人,肃宗大王听了同伊所说的分析和验尸结果,立即着徐龙基召集人马去确认,在陈尸房内,经仵作勘验,果然如同伊所说,死去的医员并未碰过半夏,也就证明当时并未将掺有半夏的药物交给同伊,同伊闻香识别的判断是正确的。既然已无带入宫内的可能性,也就可以证明张氏处所内的半夏并非张氏带入宫内,来源可疑。这一铁证直接驳倒了张尚宫持有半夏是为投毒,意图药死中殿娘娘闵妃这一说法。那么,现在有个很清楚的问题:张尚宫处所里搜出的半夏是怎么来的?如此一来,矛头直接指向了监察部,这么说来,监察部为急于将大王宠姬张氏入罪,就有栽赃之嫌。个中情由,监察部尚宫明白,明圣大妃也明白。原本明圣大妃还在得意洋洋,跟处所的尚宫交待,要去送张氏最后一程,这下子情况一下子就华丽丽滴反转,转到了她的人疑似栽赃这里了。明圣大妃愣住了,监察部的人也愣住了。监察部不是没机会整改,郑尚宫听了同伊的话,还是有所疑虑,特地和奉尚宫去查了市集的所有账簿,发现并无半夏购入,立即报告负责的刘尚宫。可是刘尚宫急于立功,压下了郑奉二位尚宫的疑问,说是有可能私下引进。与此同时,刘尚宫得意洋洋,要在事后去觐见明圣大妃,要当大妃娘娘的人。
5 |( ]& I6 ?6 M; l& C' M. W3 z5 B9 h# f! O# e
真相即将大白,张氏等啊等,她等到了为她雪耻的朝臣带禁军前来接她返回就善堂;监察部的人和刘尚宫也在等,她们等啊等,等到的是教旨,宣布张氏无罪的教旨到了。铁证如山,还伴有教旨,监察部全体呆立,她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被掌乐院的婢女同伊办到了。张氏看到教旨,明白肃宗大王令禁军前来宣旨又护送她回就善堂,此举是为安抚,也是为慎重,同时对张氏表示歉意。事以至此,为了息事宁人,监察部只好全体向张氏道歉。好一个张玉贞,之前一直引而不发,只为当下的一触即发。她出言斥责众人,此言即出,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威严,还重重羞辱了监察部的刘尚宫,说她应该向掌乐院奴婢同伊道歉。两班出身的尚宫还不如奴婢,这话让刘尚宫怀恨在心,也给日后同伊在监察部的坎坷修炼埋下了伏笔。
! v! D% M: H% G' K: z6 }5 D* U9 X6 X _2 |3 s/ M1 p- m: l3 L( V
监察部众人固然愤恨不平,明圣大妃这里就更加不平,可是,也只能认了,谁让她们遇到的是号称是咬住不松口的豊山同伊呢。张氏这里却喜气洋洋,雪耻后就要见到同伊,感谢一番后又激励同伊,要她不要因为是贱民而妄自菲薄,这是张氏和同伊的又一次私下见面。与第一次大有不同,第一次,只是张氏要感谢奴婢同伊襄助,也要试探她的实力,遂给出承诺,要答应同伊一件事,旨在笼络;而这一次是同伊又一次救了她,张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救了一次又一次,已经不能用偶然和巧合来解释了,可以看作是奴婢同伊一贯的实力。因此,张氏的约见,已非笼络,而是肯定并且激励。但同伊面对张氏的反问,是否甘心要做奴婢终此一生,却沉默以对,可见同伊内心深处并未有张氏那样出人头地的迫切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她只有为了自己信任和亲近的人做一切努力的可能性,诸如此类这样的做法。看样子,同伊与张玉贞,一个咄咄逼人,一个低头不语,彼此未有交互,思想没争鸣,梦想不高远,更没碰撞。这一次,同伊和张氏的私下见面,依然不能称作交互,只是让同伊进一步了解张氏的愿望。% w# h2 q* S2 A0 I
' f i; T: d7 X3 q/ w. |
光是让奴婢同伊了解愿望是不够的,张氏还和肃宗大王提到此事,提出要提拔同伊去适合的岗位,肃宗大王只是听取,并未有意见。此刻,张氏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不会这么简单处理这次的事情。然而,若是同伊命格内真有贵人襄助,是跑不掉的。市集之上,同伊再一次与肃宗大王遇见,这一次,是两个人在看饰物。再次相遇,两人都十分高兴,肃宗大王尤甚,他晃悠着脑袋,眼望着同伊,脸笑开了花,如此一位仪表堂堂的成年男子,高兴的像个孩子。肃宗大王问起同伊怎么来的,同伊说是帮掌乐院的大人们买东西,同伊问起假扮汉城判官的肃宗大王,大王却说是出门看看。看就看吧,还热心给同伊买了那么多东西,同伊担心他花钱,肃宗大王却豪气的拍拍腰包,说:: e! F5 T) C4 a. c
3 s& A9 M; p6 @& n
-钱袋鼓鼓地~
/ @3 }' E& ?3 w4 Z3 P" Z) S( M. l5 G5 g1 C/ P
看到这里,再次哈哈大笑。这位肃宗大王虽然已婚,但还蛮喜欢在女孩子面前显摆。这一次,慷慨的大王假扮汉城判官,放下豪言,要代替大王给同伊赏赐。此时,同伊提起掌乐院众人苦等赏赐的狼狈样,又让肃宗大王哈哈大笑。朝鲜的地面浅,说人,人就到。黄直长和大个子乐工英达就到了。他们看出和同伊说话的是一位大人,再看到同伊的开心笑容,黄直长立刻猜到是同伊提到的那位汉城判官大人,于是两个人都凑上去看,还没看到,就被王身边的大内高手给抓了。同伊听到喊声,急忙解释是掌乐院的大人,肃宗这才明白就是为等赏赐饿肚子的人,忍不住笑。黄直长和大个子英达得知是这位大人在殿下面前美言,高兴的要请假称判官的肃宗大王去喝酒。
' d: ]1 G/ `+ g9 P+ d* [
2 V7 i( c$ r1 b) S四人酒桌这一段大有说道,肃宗大王毫无架子,爽朗可亲,黄直长和英达又很会搞气氛,席间欢快非常。大家的话题无非是感谢或者劝酒,肃宗大王明明不能喝,可是看到同伊要帮忙代酒,一着急,仰脖硬是喝了下去,获得大家一致的“豪爽”称赞。跟着话题就到了御酒,肃宗大王自觉失言,赶紧噤声。可是同伊又想起肃宗大王曾经在抓音变危险分子的危急关头提过御命,立即说这样不妥,肃宗大王只得尴尬应对。说着说着,话题就到了称赞肃宗大王相貌英俊上来了。大家谈到了喜欢的类型,英达说殿下那样的类型,是女孩子都喜欢的类型,就问同伊是否也喜欢那样的男子。可是同伊说不是,她说自己反而喜欢那样黑黑高高壮壮的类型。当时肃宗大王听到后有点不高兴,立即噘了嘴,可是因为同伊机灵可爱,马上话题又带回殿下那里,又说大人很好,所以就这么过去了。这个细节说明:同伊对于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男子,心中早有打算,并不是没想过。. o5 |' _* V/ ?0 Q8 s( ?$ u% f
. q% ?5 k' ~6 G2 D5 F或者,同伊与天寿的这条感情线会延续下去,还将会绵延一生,到时候肯定会有悲伤纠结的部分。想到天寿去悬崖边祭奠同伊父兄的悲伤眼神,还有他看到剑契头带的痴狂,不由得黯然。他就连与同伊的分别都如此心碎,怎能眼看着同伊另嫁他人,而且还是被统治者收作后宫……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很有看头的地方。以裴秀斌的资历和演技,毫无疑问的会演的很动人。那么,池珍熙这边呢,作为肃宗大王,刚开始他就知道同伊喜欢的类型不是他,若是知道同伊从幼年时就与天寿有的情谊会作何感想。依稀记得李导演处理这类感情戏,都如同钝刀割心肝。在医道里,当许浚终于在李大人临刑前那里得知礼真爱的是他,他回想过往,很是心痛;在大长今里,当中宗终于发现自己的爱,正打算表白,却发现长今与闵正浩早有情谊在先,哪怕君臣,闵正浩也不打算退让,在射箭场,中宗大王对着闵想要射出那一箭……
$ A6 u& y2 R; k* D; Y* d2 U
( _* G$ g; V( g) E; `话题回到古装同伊这里,看到现在,还是觉得同伊爱天寿更多,她对天寿的感情,在重逢之后,非常有看头,也许就要发酵为男女之情。或许发酵,是下集的事,在酒桌之后,有一段优美的镜头,又是一年灯会时,街市陋巷中的人们欢快起舞,孩子们手持烟火,如星子般闪烁,好一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饮酒归来的肃宗大王一同仰望夜空,看灯市如星火闪耀,不禁微笑,他问起身边的同伊,是否有过理想,可想要更有作为。在张玉贞面前沉默不语的同伊,在肃宗大王面前却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只说碍于身份所限,但也不能怨天尤人,只愿来世身为男子,要有一番大作为。肃宗大王会心微笑,看着机智可爱的同伊,他心里已经有了打算,返回宫内,他去的是闵妃的处所。这是为什么,往后看~
. i/ D$ C* i, m& A. C( p* U* s$ H" H2 A
说过同伊,再说天寿,他已租住了英达家的房子,刚入住就遇上了张玉贞的兄长张希载回国。这位张大爷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刚回国就闹出勾引已婚妇的丑闻,被愤怒的女方丈夫追赶到了英达家门口,一溜烟就钻了进去。因为英达被捉奸男威胁,天寿挺身而出,几下子就打走了来闹事的捉奸一族。这一幕的武打场面很是精彩,裴秀斌使的是双截棍法,招式并非合气道,而是截拳道,这是李小龙自创的武功。说到底,裴秀斌的武术功底扎实,并非在韩国习得,而是来自我国,从招式来看,如同香港武行,看来,在王家卫经理人公司签约拍戏对裴秀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天寿赶走捉奸一族,从形式上来看,只是天寿以一敌四,赶走了捣乱的人,可是从实质上来说,天寿身手利落,毫不惧怕的架势,引起了张希载的注意。6 ?: Z9 A+ I8 @/ C
" G/ K3 v4 J( {2 \1 w此时,日后将要大放异彩的另一角色张希载登场。近来太多讨论张玉贞的议题,记得初次在文字中开始对张氏考据的时候,曾说起[朝鲜王朝实录]中对张氏颇多诟病,故不予采信。后来收到来信,提到[朝鲜王朝实录]中对张氏的描述,提出应该按照这个说法,当时也做了回复,因为记载内容已非当日记事的史书纪实,而是提到张氏身世渊源又提到张氏家人以及相关上殿宫人,还有较多贬损之辞,可信度就打了折扣。能够确认的是这并非当时的记载,而是肃宗大王故去后重新增补的版本,文字一定有较大改动。按说记载此事的史官应该是对后宫事知之甚少,不该写出如此知晓内幕的情况,若是这类文字出自仁显王后身边的内人,还好理解,但出自史官,还言之凿凿就很奇怪了。若非与张氏家门有世交,就是对张氏一门有刻骨仇恨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文字。但未经确认,有小道消息之嫌,可是就算是有小道消息的口吻,也在帝王起居录中保存下来,可见这个王朝的史官对张氏的愤恨已非文字可以弥平,也就是说张玉贞和其家族已被定性,是祸国殃民的无耻之徒。来看这段,以下全文引用——& j1 O7 h5 K1 @/ {1 |( B
- `; D* G( j4 B$ r2 C- Z" }肃宗 17卷, 12年(1686 丙寅 / (康熙) 25年) 12月 10日(庚申)
9 f; F# W1 @% Q5 ~, u0 w! X+ M; E7 N7 k9 J* v9 s* \
○命封张氏为淑媛, 初译官张炫, 以国中巨富, 为桢柟心腹, 庚申之狱, 受刑远配, 张氏卽炫之从侄女也。 被抄于内人, 入宫中, 颇有容色, 庚申仁敬王后升遐之后, 始得承恩, 明圣王后, 卽命黜送其家, 崇善君澄妻申氏, 视为奇货, 频频邀致其家畜养之。 辛酉, 内殿正位坤极, 闻其事, 尝从容禀白于明圣曰: “承恩之宫人, 久在闾阎, 事体极未安, 宜复召入。” 明圣曰: “内殿未见其人矣, 其人甚奸毒, 主上平日, 喜怒暴急, 若见宠幸, 则国家之祸, 有不可言, 内殿后当思吾言矣。” 内殿曰: “何可预虑未然之事, 不顾国家事体耶?” 明圣终不许。 明圣升遐之后, 内殿复为上言之, 慈懿殿亦力劝之, 上卽命召入而幸之, 张氏骄恣, 益甚一日, 上欲戏之, 张避走跳入于内殿前曰: “愿活我。” 盖欲观内殿之气色也。 内殿整容徐曰: “汝当奉承传敎, 何敢如是?” 自后, 内殿凡有使令, 偃蹇不恭, 至或呼之而不应。 一日, 内殿命挞之, 益怀怨毒, 内殿忧其难制, 劝上别选后宫金昌国之女, 被选入宫, 而亦无宠, 未几, 遂封张氏为淑媛, 于是, 澄妻常赞誉于慈懿殿, 慈懿殿春秋倦勤, 甚信澄妻, 故偏爱张氏而疎内殿, 是时澄妻, 内则日浸润于上及慈懿殿, 外则使其子杭, 与张氏兄希载合谋, 缔结桢柟余党, 昏夜聚会, 谋危坤极, 先是, 癸亥三月十三日, 卽仁庙反正回甲之日也。 贞明公主家设宴, 朝廷大臣以下, 皆会主家, 多聚娼女, 使之行酒歌舞, 其中淑正为名者, 以善歌名, 酒后坐客, 或与淑正戏狎, 淑正之夫, 卽希载也。 希载时以捕盗部将, 待候门外, 密招淑正而逃去, 人有告于诸大臣, 左议政闵鼎重曰: “朝廷大宴未罢, 而行酒之娼女先逃, 事体骇然, 令备局郞, 重杖其夫之招去者。” 希载以此衔毒次骨, 或言此事, 亦为祸祟云。 秋间副校理李征明疏论, 乃曰: “宗社存亡, 未必不系于此, 至请放出。” 上答以出于传说之谬戾。 其后大司成金昌协, 遇灾陈戒, 其论禁中营缮事曰: “日昨宪府之启, 殿下谓其传闻爽实, 近闻实有是事, 工师之求大木者, 颇亦出入闾巷, 台启所谓召匠输材, 必趁早暮者, 果非虚语云。【或云上为张氏营建别堂, 而不欲烦外人听闻云。】今殿下下敎罪已, 而内与不急之役, 外为遮障之辞, 以自欺而叹人。” 又曰: “李征明之疏, 重触天怒, 其时圣敎, 专以戚里一款为罪, 而下一事。【卽放出张女事妻。】诿之于传闻之谬, 而传说漫漫, 皆以为宫中实有其人, 而殿下之怒征明, 实在此事云云。” 上答以: “亿逆太甚。” 上之讳之于前后疏批者, 以其人见黜于先后时故也, 而今遽有是命, 无乃治乱有数, 难容人力, 祸机将迫, 莫之为而然耶? 厥后黯、宗道、义征辈, 籍希载, 终成己巳之变, 戕贤祸国, 几危宗祊, 卒至内殿退处私第, 张氏代升壸位, 猗欤明圣母后之长虑明见, 实是史牒之所未有, 而以我圣上英明刚毅, 犹有此无前非常之举, 甚矣女宠之蛊心丧德也。 呜呼! 岂不大可惧哉?
- z8 j6 Y/ i! O8 f: ~' C1 i, x" e
" A Y1 ~+ s3 @引用史书需要说明事理,为防止断章取义,需全文引用,又因为引用文字过长,全部翻译出来,恐占剧评篇幅,故只讲大概。记叙中先说了张氏的身世,她是译官张炫的从侄女,只是从,也就是说并非张译官兄弟的正妻所生,而是侧室所生。也交代了译官张炫犯罪的始末,是用巨资支持逆贼李桢,在庚申年获罪受刑罚被流配。张家被查抄,张氏这才入宫当了内人,进宫后因为长的漂亮,在庚申年仁敬王后故去后被临幸。明圣王后发现后,立即废去她的品阶,并派人送她回家。但李氏宗亲崇善君李澄的妻子申氏却将张氏看作是不得了的人,总是邀请她来家中小聚。看到这里,就能发现史官对于张氏的厌恶,言辞之中已经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而用了诋毁人格的“畜养”。畜养,是对牲口的饲养说法,对大只的牲口才畜养。也就是说,史官就连豢养都不用,豢养的意思已经很轻蔑,这里用的是“畜养”,申氏邀请张氏来家中,是畜养,张氏对于史官来说是大只的牲口。看样子,张氏确实被人痛恨,至少编订史书的史官极为蔑视张氏。
2 G; Z# Q3 P5 ]4 T' r' v! [6 l/ G1 d9 y, s% S% x8 a: A
这段记叙里还描写了闵妃也就是仁显王后与张氏的矛盾,张氏与王上欢好嬉闹时,还跑来仁显王后处宣示,意在炫耀与警告,却被仁显王后给了下马威,以君臣之道斥她无礼,张氏因此怀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仁显王后的话,不是不理就是无视。又因为崇善君李澄的妻子申氏常在慈懿面前说张氏的好话,因此慈懿大妃也说张氏的好话。在记叙文字中还提到张氏家人的种种无耻行径,举的就是张氏兄长张希载。张氏谋夺王后之位以后,张希载勾结桢柟余党,密谋作乱。趁贞明公主家设宴之时,聚拢了一帮妓女前去助兴,又带自己的妻子淑正去宴会。文字还特地描绘了淑正的形象,她擅长唱曲,这么说来张希载之妻淑正是个擅长时调的歌伎。歌伎淑正在席间戏狎,她的行为举止也犹如光临宴会的娼女。又说当时张希载任捕盗部将,等在门外,秘密找来淑正,一起逃走。这件事传到诸位大臣耳朵里,左议政闵鼎重就说:朝廷的宴会还没有结束,可是敬酒的妓女先行逃走,这事情实在过于恐怖,下令将此女的丈夫重重杖责才是。
( [( |( A+ E( g Z$ q: h
# [# o8 U) P- L看样子,虽然闵妃大位不保,朝中依然有人谴责张氏行径,为她说话。说话的人是左议政闵鼎重,是她家族的长辈。闵妃出身骊兴闵氏,父亲是兵判闵维重。来看闵妃受封时的前因后果:
( k3 b% P0 U; o' O Z9 c1 Q' h* n) q4 u/ \9 x: T
二月丙午, 葬仁敬王后于翼陵, 高阳郡春收米, 特命减除。 ( P$ W# {3 v, P+ b- J
0 K4 c4 Z5 v2 s1 ?! T
意思是说:当年二月丙午日,将仁敬王后葬于翼陵。此间,高阳郡春季收获稻米,特地下令减除租赋。 3 ?9 S! y; \, O0 a9 ~
, N& m4 `+ s6 z! w( i" Z五月二日, 册闵氏为王妃, 骊阳府院君维重女也。 时久旱, 王祷雨于社坛, 命召大臣、卿宰、三司, 询问弭灾之策, 下敎责躬, 广求直言, 勑励群工。 9 h& z! R4 [: f$ m9 ^9 X4 N- N
2 Q9 \) r- x0 O2 }3 e' {/ ]意思是说:当年五月二日,册封闵氏为王妃,她是骊阳府院君闵维重的女儿。当时已久旱无雨,肃宗大王在社坛求雨,命令召集大臣,卿宰及三司,询问赈灾的对策,又下教旨自我反省,还广泛征求意见,激励臣子共同抗灾。
4 Z( F/ \5 u$ v5 C5 w1 o5 f& ?7 m, W2 c) \/ V9 ~
话题回到对于张氏的长篇记叙中来,这里有一段明圣大妃与闵妃的对话。在辛酉年闵妃即位时,听说此事,曾经禀告明圣大妃说:承恩尚宫若是久在宫外,也不妥当,适宜的办法是重新召入宫内。可是明圣大妃不同意,说:闵妃你没见过这个人,为人甚是奸诈恶毒,主上平时欢喜与恼怒都甚为急切。若是宠幸了她,会是国家的祸害,都没办法说,闵妃你要记住我的话。闵妃说:怎能因为未来不可预知的事,就说与国家安危有关呢?可是,明圣大妃终究不允许。由这段对话可见,不论可信度有多少,能够确认的是:肃宗大王的生母明圣大妃始终对自己的儿子比较了解,说肃宗大王是:“喜怒暴急”,也就是说肃宗大王的情绪起伏比较大。这样情绪大起大落之人,说白了就是感情激烈,若是如此感情暴烈之人,能听信人言,会给国家造成很大危害。此时,闵妃尚未见识到张氏的厉害,还不以为然,认为明圣大妃是在担心往后的事,而不肯做眼前合理的事。待到日后,她就会明白明圣大妃的顾虑并非没有理由。
8 a; D- {- O( P4 b. |
* c- _* c1 s4 |: W+ N# M Q1 H直到最后一段提到: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有多人上疏,主上认为前后来上疏批评的人,是因为被先后废黩的缘故,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混乱的情况无法由人力解决,大祸将至,此后,宗道、义征这几个人还帮助希载,终于酿成己巳之变,戕害贤臣祸害国家,几乎威胁到了宗室,逼退仁显王后,将王后赶到私宅,由张氏取而代之,果然如明圣大妃所预料的那样,实在是史上没有过的,可是以我国主上的英明刚毅,怎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肯定是宠幸此女,被蛊惑而失去本心,令道德沦丧。唉,这不是太可怕了吗?
$ O9 b3 W. P' A8 w+ Z9 E2 }! ^0 J( U2 o( [
可见史书中对于张氏为妃这一段,认为是肃宗大王失去心智所致,可事实并非如此。自李氏王朝开国以来,后宫形势一直都在政治斗争风云中翻滚,一女上位,一女退位,原因绝不可能只是祸乱后宫所致。话说回来,在史书中,张希载真不是什么光彩的人物,身为正妃兄长,理应检点言行,居然邀娼女去朝中大臣的宴会,又带妻子去助兴,这就不说,还一起逃走,的确够荒唐。在剧中,张希载也一样荒唐,可是他的荒唐是意识有目的所为,并非为人就真的荒唐无耻,而是刻意造出这番光景。他刻意笼络南人一派的吴氏父子,是知道他们都是无耻的蠢人,却依然有利用价值,他一眼看出天寿的实力非凡,也是因为他机敏善断所致。
+ O$ u2 F/ ?1 U6 Q# l0 J0 V p) ~7 G0 M
从他与张氏的对话来看,他是为了荒唐而荒唐,荒唐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造成他荒淫无耻没出息的印象,这样对张氏的忌讳就更小,不会对张氏起怀疑。刻意制造假象,只为掩盖真有远大志向的真相,用心良苦。用心良苦还体现在他对同伊的看法上,在张玉贞娘家的院落里,张希载第一次见到了同伊,一样是举止荒唐,轻浮无礼,但他看同伊的眼光,却比其他人有了另一层深意。与金桓不同的是,金桓是看面相看出同伊异于常人,而张希载则是目光如炬,一眼看出同伊的特质,正如他对张玉贞所说,同伊与她一样都是出身,也聪明机智,漂亮可爱,就因为两人实在太过于相像,所以张氏不能把同伊留在身边。实际上是提醒张氏,她漏算一件事:同伊与她一样,都是贱民出身的漂亮女子,王上既然喜欢这个类型的女子,自然也会喜欢其他人。张玉贞虽然接受兄长的意见,此时还未引起警惕,不久之后,张希载的推测就要应验。不论应验否,为了张氏的体面,南人一派给张希载安排了捕盗厅的位置,这样一来,张希载空降捕盗厅,成了徐龙基大人的下属。; C* f A& O- f$ `; I. _5 p
3 p6 X5 ~% V7 p% g8 {9 C
撇开张希载不谈,肃宗大王这里做了件大事,他下教旨,忽视了同伊的奴籍,破格将同伊升为监察部宫女。如此说来,同伊也空降到了监察部。这一来,可炸了窝,监察部认为任命了前次出了监察部洋相的奴婢为监察部宫女,是对监察部的羞辱,因此要抗命,抗命的过程中就去找了闵妃,要为中殿娘娘的闵妃否决。按照李朝时代的惯例,内命妇的任命应由正妃下后宫牒纸,其他人不得妄议,即使王上也不得干预。岂料闵妃却认同旨意,说出这是自己同意的,又说国法有云:贱民可以担任宫女,令一同前来的明圣大妃也感到诧异。
! t! p! g. X4 Q- R# g% `% U, [& s1 X3 S
看到这里,观众也明白了,那晚肃宗大王说去中殿娘娘的处所,原来是和闵妃谈这件事。闵妃为何会同意王上的推荐,她明知是张玉贞的主意,却依然答应下来,还办的心甘情愿,理由在张玉贞来到中宫殿才昭然若示。张玉贞到中宫殿,原意是为感谢,明里感谢,暗里示威,并要整理内命妇任命的局势,但却被身为正妃的闵氏将了一军,将的她面目无光。闵妃接纳了王上的提议,是为王上承她的人情,让王上明了她懂得朝廷任用人才的苦心,又显出宽阔胸襟,适合坐正中宫殿,同样的,闵妃提出将同伊升为监察部宫女,为内命妇,就是闵妃自行决断,与张玉贞无关,是闵妃心胸开阔,不计较出身,任人唯贤,能容纳有才能的女子,同伊若是知情,也要感激闵妃的用意,承闵妃的恩情。这么一来,根本没张玉贞什么事儿。这一招高明,高就高明在闵妃将他人意见自行采纳,还能做的符合自己的立场用意,言行磊落,令人称道。如此看来,不论用意为何,闵妃此举大度得体,的确比暗处行险棋的张玉贞更加高明,更加磊落,正妃与妾室的区别就在此,闵妃才是中宫殿的主人。可是日后后宫风起云涌,已非常人能够预料。张氏虽一时夺得大位,然而依然转眼成空,闵妃虽然一时被逐出宫,但最后依然回宫,死也是死在大位之上。如此说来,一生峰回路转,最后依然能够善终,较日后虽为景宗大王生母,却依然受死药死去的张氏,闵妃较前者而言,更可称得上是奇女子。4 {5 L, `* @# n
" F8 n, ~: e j- M话题回到同伊被提拔这件事上,掌乐院善良的人们含泪送走了同伊,黄直长比众人都明白王上的用意是给同伊去掉贱民的身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鼓励同伊的用意不言自明,临走前,他还将琴也送给同伊带走,这一送又是一个伏笔。再看来到监察部的同伊,虽然受了闵妃的肯定,到监察部的日子依然不好过。从监察部最高尚宫的话看出,她对同伊不冷不热的态度已是最好的说明,认为她依然还是贱民做派,非宫女之资。同部门的宫女对她轻视不已,以和她同宿舍为耻。这边厢,明圣大妃也要下手赶走同伊,找来了对张氏怀恨在心的刘尚宫,要用规则赶走同伊。此时,经验丰富,为人正直的郑尚宫和奉尚宫已经发现刘尚宫的阴谋是用诗才大会赶走同伊。阴险的刘尚宫发现同伊没读过四书中的《中庸》,于是在诗才大会中特意出题考中庸,就是为了赶走同伊。
# }/ J( J9 j+ J- c
8 r7 M# r: w E' T$ ~! }% \从本周来看,到11-12集的时候,同伊对肃宗的感情依然没有超越普通朋友的界限,她当肃宗大王是没架子又很亲切有趣的官吏,每次看到他都有奇遇,谈话还很轻松,没有任何负担,还能任意玩笑,觉得这个大人真是很好玩。然后镜头转回到天寿那里时,看着黑黑高高壮壮的天寿,我忽然乐了,原来同伊喜欢的类型是天寿这样的男子啊。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伏笔。可以证明同伊在此时没有高攀的想法,她的想法在刚开始和张玉贞就是不一样的。张氏是一心要攀王室的高枝,获得大王宠幸才是出路。可是同伊不同,她更爱家人和朋友,还在想念天寿。那番对话说的很清楚,女孩子喜欢的类型,说的是对于异性喜欢的类型,同伊喜欢的黑黑壮壮的男子说的肯定不是肃宗大王,而是天寿,在同伊的记忆里,她觉得天寿是值得托付的男子,虽然误以为天寿已死,但潜意识中依然将天寿的类型作为择偶对象。再看降落伞一族,托张尚宫的福,空降的人不仅是同伊还有张希载,这二位完全不同的人各自到了监察部和捕盗厅,会有怎样的故事?到了本周,天寿与同伊即将重逢,后事究竟如何,值得期待。与此同时,没念过《中庸》的同伊在考试现场受到善良宫女贞任的提点,才得知考的是自己从没学过的中庸,立刻愣在当场。同伊考场究竟命运如何,拭目以待。
- g. P! A) z; A* e- K( O; @' {- Q, M) e* |
[ 本帖最后由 wendy0608 于 2010-7-18 19: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