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rveille 于 2018-9-9 14:34 编辑
第19集一開頭就看淚了,東邁那句“因為你救了我,讓我萌生叫希望的東西“,柳演員的演繹深深打動我。
後來的淚點有: 高士洪發地契給佃農,對他們的殷殷叮嚀;愛信回想爺爺親口的道歉和遺言"不要死,要活著“;
當然還有最後的最後,震撼中、紅著眼的熙星抬頭一望,認出前未婚妻的那雙眼睛(這其實是觀眾視角,視力要很好才看得見屋頂上的人影細節啊)。
就創作賞析角度,這集是充滿明喻、隱喻的精巧之作,金編不愧是科班出身(首爾藝術大學文藝創作學系),有文學底子的。
看到李完益拿出漢城地圖,那紅筆的一劃,我驚訝又驚嘆,天啊,了不起的隱喻。
如果稍了解韓國歷史,稍知道日俄戰爭,就會明白,朝鮮的覆亡就是日和俄打起來時,日本按照計畫陸路上取道了朝鮮半島,而偏偏日本最後也打贏了,當然順便叨走這塊覬覦已久的半島。
韓國觀眾應該能看懂這意思吧。(如果今晚收視沒升,代表想逃避過去的還很多喔)
於是之後所有的演變都是暗喻了:
今天只敲壞一堵牆,高大監這朝鮮精神已氣急攻心,
高大監明白大勢已去,開始留下根據地和最後的種子(絕不賣給日本人的土地﹦絕不會覆亡的根)。
皇帝來弔喪還行大禮,是無能為力的末代君王最後能盡的禮數了。
君王賞了賣國賊一鞭,促使賣國賊變本加厲,“朝鮮精神“的送葬隊伍橫遭阻道,然後朝鮮人打著朝鮮人,曾經輝煌的大監宅第終究成了斷壁殘垣。
接著日軍怎麼囂張都不足為奇了,日軍登陸半島去打俄國,沿途難道不是在這塊土地留下創傷?
即便已是如此,士人知識分子(熙星為代表)僅是記著四十九日祭要去祭拜上香。
面對大陣仗日軍來要人(愛信﹦殘存的朝鮮﹦不滅的朝鮮精神),他的第一反應只是喊逃,自己也趕忙逃竄。直到直到眼見前未婚妻的家人般家僕遭受危難,他才嘗試拿起武器,嘗試著救人,嘗試著對抗外武。
終究寡不敵眾,以為就要死去時,同志來到,他們有陶匠,有農人,有白丁.....是無名、平凡,但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最後,當然還有兩班貴族,也是他心心念念,即使主動割離也從未忘卻的女子,不忍她受一點侮辱的女子,她是他摯愛的愛信,也等於他摯愛的朝鮮。
以解析隱喻的角度觀賞,主要角色陽花、具東邁都有他們各自代表的意義。前者像朝權看的朝鮮人,後者是朝錢看的朝鮮人。
陽花和熙星的相親,不就是權與財的結合,然後好好當著附日者過活就好。
而曾經朝錢看的朝鮮人被高大監賦予了保護愛信的任務?
這彷彿是在表達金編的信念,即使是曾經變節的人,只要還能真誠地孺慕朝鮮這個母親,沒有一個該被丟棄。
有些細節處也寫得好好。
斷髮衝突,確實只有陽花路過才有格解圍。
東邁被揍是應該的,連熙星也要來揍。但是宥鎮就很微妙了,“我也想來揍你,但我明白你這麼做的用意,那就兩不相欠,就此勾消“
義兵的孩子們倉促行事,導致一人敗露而不得不自我犧牲,宥鎮教導:"當你們想守護什麼時,衝動只會失去更多“
台詞裡“走同一條路“、“走不同的路“,金編的暗示要不要更明顯。
李完益帶人來砸屋時,愛信衝出來,爺爺馬上命令人把她關進庫房。我還在想這是啥意思時,咸安氏那領會的眼神,急匆匆的叫喚,我也懂了,小姐絕對是馬上去拿槍復仇的應對法。
一些埋梗得到解釋。
咸安氏去抓的藥,應該就是服毒自盡的藥?
伯母平日練箭並不是注水情節,金編筆下的女人不會等著別人保護。這射箭功終是可悲地派上用場。
就連渡口的老闆娘,是善游能用刀子殺人的。
看完第19集,忽然覺得李政恩所屬社昨天發那通稿太惹人不安了。希望咸安氏沒事啊。
但預計今晚又是發便當大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