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绝转载引用
7 J* V* c U2 I: a' V; a' c* [3 I2 y' f$ V' x
同伊 殊途同归# _$ a# ? n" t) U& w
' T. f9 N* h- r/ I第十二页 构陷/ N1 I6 J% y- k7 @% J, ?0 K2 j) I
' {1 H, t4 W1 D I H
深夜宫门前,同伊向守卫递交了手谕,正要出宫之际,忽有飞镖射来,镖到人倒,一镖致命,守卫立即倒地而亡,同伊抬头看时,杀手已到,且虎视眈眈,磨刀霍霍,要取她性命。危急时刻,杀手已在眼前,杀机尽现,如何是好?当然是跑啊,一个没有武艺,也没有力气的监察宫女,遭遇如此危险,能做的只有逃命。逃跑途中,还有好几次要被追到,同伊都凭借机智避开,终于逃往徐龙基的同门朋友家中。在上集,我们已经看到徐龙基带同伊,并托付的这位朋友,不但与徐龙基是同门好友,也担任要职,这一次,同伊就逃往这位大人家,证据也交给他过目。以身为上官的判断,大人立刻就意识到这是张希载所犯恶行的罪证,听到同伊说起取证时的凶险的经历时,感到情况不妙,即刻派人给亲戚家送信,想要把同伊送到安全的地方。可是,大人意识的太晚了,张希载派的杀手已经赶到。杀手闯入府内,血溅当场,府内众人皆被屠戮。在一片哭喊血海中,大人差人带路,将同伊送到后门,并将证据交给她,嘱咐她只能将证据亲手交给肃宗大王。就在大人关上后门之时,杀手终于到了,只见剑光一闪,大人也被杀。
. h9 \ X5 c: U# C/ b8 k) L6 W' c4 M) I ~5 V" x7 h
说过大人,再说同伊,她跟着仆从拼命逃走,可是杀手穷追不舍,竟将带路仆人也杀死,同伊本人也中了飞镖,危在旦夕。平心而论,徐龙基选择这一位大人帮忙并做掩护,事实上是为了处理事情更加方便,却不曾想到张氏一门与南人勾结,手段竟然如此狠辣,一夜之间,竟将大人的家门踏平,将族人与奴仆尽数杀死,同伊找来的证据给大人带来的是灭门之祸,给她自己带来的是杀身之祸。当杀手举着带血的屠刀紧追不舍时,说什么都没用,还是赶紧逃吧。与此同时,前往谒陵的肃宗大王,接到大臣禀告,得知书库失火,还知道同伊与此事有牵连,心被揪紧了,急令回宫。肃宗大王这里担心不已,同伊的上级和朋友们也担心的很。宫女爱钟自打晚上看到可疑人士出入同伊的处所,就去报告了郑尚宫,郑尚宫自然不放心,带着宫女们进屋查看,这才发觉同伊的处所内被翻的一片狼藉,被褥枕头还有被刀剑砍劈的痕迹,众人都大惊失色。斗争经验丰富的郑尚宫一下就明白了同伊遭遇的是什么危险了,胆敢闯入监察宫女处所内搜查翻找,还剑刺刀劈,是意图灭口,同伊遇到的决不是简单的对手,而是凶残贪婪狠毒也有权势的上位者。听到郑尚宫的判断,贞任也忧心不已。* Z& r) Z# t, u* G' h& ]
( r" G# _+ N; b) B8 [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担心也没有用,宫里的各人也只能各行其事了。先说张氏这里,她担心的等到了兄长张希载归来,虽然没有同伊被杀的消息,但知道她已负伤逃走,至今没有消息,生死未卜。再看天寿和徐龙基大人,接获消息,立刻回宫,郑尚宫此时十分为难,但还是对徐大人说了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天寿视同伊如生命一般,此时已经心急如焚,他不在乎自己的处境,只担心同伊。因为同伊没有消息,天寿在情急之下,还去右捕盗厅里持刀威胁张希载,含泪说出同伊是妹妹的情况,激得张希载目瞪口呆。天寿痴狂的行为终于被及时赶来的徐龙基阻止,徐龙基一个巴掌打得天寿怔住,趁势告诉他,为张希载这样的人死去,完全不值得,要救同伊,还需从长计议。幸好,天寿此时还未丧失理智,能听得进去,这才放缓了势头,饶了张希载狗命。看过了这么多人,再看看监察部的情形。这个时候的监察部已经成了一锅粥,众人都非常担心,最平静最得意的只有刘尚宫,她站在暗处兀自微笑,庆幸自己的计策成功,终于干掉了同伊。3 R/ V5 M" [1 Y5 N# J0 d
% t! c$ ^- ]9 e; t( Z" J
为了调查,肃宗大王将徐龙基喊来问话,徐龙基将查案的情况告知,让肃宗大王大吃一惊。此时的肃宗大王才得知同伊为了不让他难过,一直都瞒着他,原来张氏与明圣大妃汤药案有关。入夜,肃宗大王独自坐在宫院内,想起从前的好光景,同伊总是说些俏皮话逗自己开心的事又浮上心头,不由得难过起来,同时,同伊意欲禀报,却被截断话头的往事也在心头浮现。肃宗大王为何开始怀疑张氏,因为他想起同伊之前的举动,确实有话要说,而他正在难过,没有让同伊说下去。再者,肃宗大王对于母亲明圣大妃的感情非同一般,平日里奉母至孝,[朝鲜王朝实录]中有相关记载如下:
, A3 M; N K0 x" R% e0 N1 C, X8 K0 K- b3 F2 y5 z
明圣大妃多病, 王常澟澟焦忧, 竭诚调护, 事庄烈大妃, 亦无少间。 所御万寿殿, 相去稍远, 王尝闻大妃有急疾, 不遑纳履, 疾步往候。 尝欲为两殿进宴, 遇灾而止, 丙寅始进丰呈。 . s$ ]4 H: [9 i5 B8 V: O/ b
; W ?7 R) v5 I3 c) {
意思是说:明圣大妃总是生病,肃宗大王常为此焦虑不已,竭尽全力的诚意看护,侍奉庄烈大妃,也没有懈怠。大妃居住的万寿殿, 距离大殿稍远,肃宗大王只要听到大妃有疾病,从不在意路程,快步前往守候。曾有为两位上殿进宴,遇到灾年停止,丙寅年就办的更加隆重丰盛。
Z% v& \, k- `: R; X4 ^% q% [, z1 T* {: _( N
癸亥, 明圣上宾, 戊辰庄烈又上宾, 王哀毁踰礼, 一如甲寅。 每岁亲享太庙, 或无时展谒。 春秋必拜陵, 遍尽诸陵, 而或再三焉。 3 d' r; }" }, C% `* ?* Y: t. p8 h
意思是说:癸亥年(1683年,肃宗九年,即康熙22年),明圣大妃薨逝世,戊辰年(1688年,肃宗十四年,即康熙27年),庄烈大妃又薨逝,肃宗大王就如同甲寅年(1674年,肃宗元年,即康熙13年)时显宗大王驾崩时那样哀痛至极,忘记了礼数。每年都要亲自祭奠太庙。春秋时肯定要拜谒陵墓,拜遍每一座陵墓,又再三拜谒。
2 }6 r! a, D v: r! \! o8 J4 \$ r
由此可见,一个如此孝顺的儿子,哪怕有任性的时候,在母亲亡故后必定追念不已,若是得知是妾侍出身的张氏有害死生母的嫌疑,怎能不起疑心,再说闵氏含泪离开的样子一直都让印象深刻,这样看来,张氏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大王完全相信,于是肃宗大王做出了决定:表面上罢黜徐龙基的官职,暗地里赐他兵符,必要时动用所有手段寻找同伊。对于同伊的态度是:生要见人,要听同伊的解释,要看同伊带来的证据;这个想法倒暗合张氏的想法,张氏对于同伊的要求是:死要见尸,非要置同伊于死地不可,南人一派给同伊罗致的罪名是陷害嬉嫔娘娘,罪行败露后放火烧书库,这么做的结果也很简单,若是同伊死去,就死无对证,同伊就是死也得背着这个黑锅去死。这么一看,也很有趣,王与妃二人,难得如此行动一致。
7 l/ h4 s0 K* E/ {* d2 g8 z
7 A$ v P6 S- N$ a2 H: M: r' v 思前想后的肃宗大王还是决定去找张氏谈谈,此时的张氏正在忐忑,见大王并没有证据,就从容应对,还以退为进,要大王不要册封她为正妃,让肃宗大王进退维谷。不论怎样,一番颠扑之后,张氏还是如愿登上了后位。可是在册封大典之上,肃宗大王却没了笑容,苦的如同木偶人了。在册封的当时,当礼曹官员念出:仁同张氏受封为妃时,许久不见的笑容终于在张氏脸上浮现。此时此刻,也只能说:一功将成万骨枯。张氏真的得不偿失,她费尽千辛万苦,意欲图谋害死当年帮助她脱险的监察宫女同伊,双手沾上了这么多人的鲜血,还失去了肃宗大王的心,就只为了这个象征着权势与荣耀的后位而已。也许受封的当时,她感觉不到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可是在此后的岁月里,她会慢慢了解到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一段日子过去,观众只看到肃宗大王不再去张氏的处所,却去世子处所,张氏只能在自己的儿子那里见到肃宗大王,肃宗大王虽然神色忧伤疲惫,却依然敷衍张氏说自己太忙。看来,张氏失去的是肃宗大王的爱情和信任,或者说,她得到后位,却失宠了,这就是张氏向往权势,为了欲望而奋起要付出的代价。没办法,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世事大抵如此。) T# V- @* s/ B ^0 W
' p- }7 f& k8 ?) Q+ o
此时,肃宗大王被奸妃蒙蔽,废去忠直诚挚的正妃闵氏的说法,正被朝鲜八道传言。因为,此时有一部日后被称为朝鲜文学史上重要小说著作《谢氏南征记》正在流行,不仅民间流行,都城内人人都在谈论,就连张氏的娘家女仆也在传看。一部小说如此迅速传播,在朝鲜文学史上堪称罕见。那么《谢氏南征记》是什么书,作者又是什么人?详见以下摘自《韩国文学史》的相关资料:
" q" L- P: z& f& [+ d$ Y8 B1 }
1 z' z+ D( F7 ~4 o/ X金万重,号西浦,是瑞石金万基的胞弟,官至大提学判书。他是一个遗腹子,生来未曾见过其父,这是终生的哀痛。. U" I( `- G. K
/ }+ K1 o: F1 Q( U4 N9 j' V( _
注:金万重的父亲金益兼在丙子胡乱时投笔从戎,1637年战死于江华岛,时年23岁。
# f) m- {/ @( l; q6 `
9 d3 }. u! _5 a1 t+ Q因此,他对其母孝诚至极,为了使其母欢悦,他极尽所能。其母也是一位贤淑夫人,对后代的教育倾注全力。她亲自教授子孙后代《小学》、《十八史略》、《唐诗》科目。西浦曾广泛收集古史异书、稗官杂记,为的是能够在日夜间侍奉母亲说笑,使母亲欢娱。西浦的这种孝诚至老不衰。他之所以有心于创作小说,花费许多功夫去写作,其动机也在于尽孝于母。据传,他的杰作《九云梦》是被迫告别母亲前往谪所以后,为了安慰母亲而创作的。7 e+ Y5 F( v2 Z- v
, P5 |, ^9 _: g; O除《九云梦》之外,西浦还有一部作品传世,这就是《谢氏南征记》。这也是一部杰出大作,它同《九云梦》一样,在我国小说文学史上有着巨大存在价值。
$ o) `& q6 y2 l9 f0 |! I3 k* \7 L( W2 d g9 Z& m
《谢氏南征记》故事如下:/ S: Z v0 ?) ^( k0 {- M$ p
. S5 Y4 X: c. q# [+ S+ ~
德才兼备的谢氏夫人嫁到刘氏家门已届九载,但至今没有子女。她担心刘家香火不继,便劝丈夫刘翰林纳妾乔氏。谁知乔氏本是一凶残淫荡的女人,忌妒之心爆发,企图加害谢氏。她千方百计地在丈夫耳边灌输谗毁谢氏之言,蠢钝的男人不察,听从刘氏,将谢氏逐出家门。谢氏流浪南方,在怀沙亭黄陵庙遇娥皇、女英,得二人保护和慰藉,并得到前途光明的暗示。后来乔氏凶残计谋败露,刘翰林深悔前事,随即逐去乔氏,寻回谢氏,恢复一家和乐。后来翰林荣进丞相位,门户光耀繁荣。
$ l: Q1 B+ v: p! O# W) u* l, H7 f. ?: I/ y
据传,他作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肃宗国王废黜仁显王后。很可能小说即取自这段故事。因为,肃宗废弃闵妃,立张嬉嫔为王后时,他作为政治反对派西人集团的重要人物,正北流配岭海,在那里熬过4年抑郁生活。在这段愁苦日子里他很有可能借助笔墨作此表露。退一步说,即使并非如此,在妻妾制度下家庭关系复杂,定有许多故事产生,他择其要者敷衍城小说亦未可知。无论如何,小说对过去那个社会现实作了真实描述,这应是不争的事实。 3 M5 y7 O" n8 e! T7 p8 r) c& n
这样看来,这部小说如此切中时弊,而且确有嘲讽肃宗废弃正妃之嫌,难怪都城人人争相翻看。那么,宫内人都识文断字能看懂小说也就罢了,民间为何如此流行这本小说,难道中人与贱民们也懂得汉字么,原来,作者金万重为弘扬朝鲜文字,撰写小说时是用韩文书写,再来看摘自《韩国文学史》的相关资料:
& f( B$ x3 }5 ^0 v# C i. K! u! p% }1 d+ b' }# |
由此出发,他又前一步,发现了国文文学本身的价值,认为,韩国文学只有用韩国语进行表现才是真正的韩国文学。于是,他用国语创作了《九云梦》和《谢氏南征记》。然而,这两部小说后来又被好事者翻译成了汉文。 3 h/ e8 C* l7 `& M; F
" x8 h* L6 i2 o# Q
也就是说,韩文写作小说,加速了小说的传播,让贱民出身的人也能看懂小说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传播速度。看罢大乐,看来西人也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啊,如同明圣大妃在世时一样,西人再次利用了民心这个利器来斗倒张氏,这一次是由已故仁敬王后的叔父金万重亲自撰写,并广为传播。《谢氏南征记》传啊传,传到了张氏的娘家,也传到了宫内,让监察宫女们人人都想看,惹得张氏大怒,要监察部彻底肃清小说影响。看到这里,再次大笑,张氏之前所做之事,不能说完全正确,至少可以称得上大部分都较为明智,可是这一次,她真的做了一件蠢事:若是想要人人都看一部作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禁止人们去看它。不过也不能怪张氏,古代朝鲜王的后宫并不懂得什么是思想自由与小说文艺热衷。张氏这里震怒不已,而闵氏那里却一派平静祥和。听到消息的闵氏,并不在意这本书,仍是担心同伊,也为同伊的情况难过,却被西人党首告知是民心所向,闵氏内心似有所动,但仍担心肃宗大王的心情。
9 `* A! x( K1 U+ w
/ Y% q5 F0 G/ v$ b% i0 _ 同伊不在的这段日子里,张氏噩梦昭昭,想起同伊就冒冷汗,掌乐院的英达和黄主簿想起同伊就难过,徐龙基奉王命,持兵符,号令四方,带天寿一起寻找同伊,但却遍寻不获。那么,同伊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一去无踪影?原来,就在同伊负伤那日,听到肃宗回宫的鼓乐声,在半路上大喊大王,却因身体虚弱引发眩晕,滚下了山坡,后被商团的卞氏所救。卞氏为救落难的清丽女子同伊花费了不少金钱,又见同伊伤愈后机灵聪明,处理相关商务事宜从容不迫,是经商的好帮手,于是暗下私心,截了同伊送往天寿和徐龙基处的书信,还在诳骗同伊留下继续帮他经商。同伊在整理账簿后要找信封,这才发现了橱柜中藏起的书信,惊讶之余问起老仆人,方知自己被蒙蔽,于是下定决心,要带着证据离开。此时,卞氏已从官府获得重要信息,宫内来人,要好好协助,必有重赏,来人正是张希载。打算逃走的同伊,路遇张希载的座轿,大惊失色,急忙走避。. Z" B1 e4 Y' K3 i! D! {8 X+ U3 e7 F
5 I8 g- L' k( e, W+ u T" o
23-24集是剧情的转折部分,命运如同一根绳索,这一次是将被构陷的同伊吊入谷底,预备着新的反弹,也着力描述了张氏一门的兴盛。每一次描写吴氏父子的情况以及吴夫人的态度,都是为了衬托张氏家门的崛起,如今张氏家门的权势大张,已届极致。张氏明白自己缺乏的是名份,想要借说服清廷册封世子之事,借此确立世子生母的地位,这才派去张希载会见清朝使者;而同伊所在的商团却意外接纳了一位落难两班沈云泽,此人放诞不经,活泼好笑,被卞氏借口缴房租,当街粜豆,无奈之下靠算命招徕生意,却被同伊识破,两人不打不相识,又引出一段渊源。看到沈云泽说出自己是何地沈氏子孙,愣了一下,听来听去都像是青松,若是青松,就该是太宗时的文官沈氏子孙,沈氏家门也出了几位王后,在太宗大王时,世子嫔就是沈氏,也就是说沈氏是世宗大王时昭宪王后的娘家,难怪沈云泽要如此宣扬自己的家门。在肃宗时,沈氏家门又出了一位世子嫔,[朝鲜王朝实录]中有相关记载如下:
$ \' c) s% E& O1 R2 {* n2 v# k, L4 S v) h8 C; R
肅宗 30卷, 22年(1696 丙子 / (康熙) 35年) 4月 8日(癸巳)
. r: {" k! H9 O" N/ G% R
) s0 Y; u3 ~5 A○癸巳/王世子嫔三拣择。 命招大臣、礼官, 领议政南九万、左议政柳尙运、礼曹判书李世白、参判权是经、参议韩圣佑, 来诣宾厅。 下备忘记曰: “欲为定嫔于幼学沈浩家, 未知何如?” 九万、尙运与礼官联名启曰: “伏承圣敎, 允协臣民之望。 实是宗社无疆之福, 臣等不胜欣忭。” 传曰: “知道。” 浩, 副应敎权之孙也。 + d" w" E* K K N f
意思是说:肅宗 30卷, 22年(1696 丙子 / (康熙) 35年) 4月 8日(癸巳) 0 Q [0 r5 A5 e) m9 T( R
, z' n5 H% ~- O( N, a
肃宗大王世子嫔三三拣择试。大王命令召集大臣、礼官, 领议政南九万、左议政柳尙运、礼曹判书李世白、参判权是经、参议韩圣佑, 到诣宾厅。 大王下旨要记备忘记说:想要定幼学沈浩家的女儿为世子嫔,不知道怎么样?领议政南九万、左议政柳尙运与礼曹官员一起说:按照大王旨意,应臣民的盼望。实在是祖宗社稷无疆之福,臣等非常欣慰。肃宗大王说:知道。沈浩,是副应教沈权的孙子。/ Q5 B$ F& F: B* U
]! e" D2 D+ e 如此说来,24集登场的是一位日后在党争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沈氏家门的这一位世子嫔沈氏是景宗大王的第一任妻子。沈氏看似轻佻,实则思维缜密,不可小觑。在本周剧情里,还有感情线索值得继续关注。肃宗大王和天寿两位男子对于同伊的情谊,此番在同伊失踪时做了一番对比,结果是不相上下。从大处说,肃宗大王为同伊,下赐兵符给徐龙基,令他找寻同伊,是动用国家权力成全个人情感,当然,理由是彻查大妃汤药投毒案,从小处说,肃宗大王时时挂念同伊,就连打猎时猎获麝子,都不忘给同伊做唐鞋,说她好像小狗一样到处跑,应该有一双结实的好鞋。而天寿完全是为同伊痴狂,不惜与张希载兵戎相见,擅闯右捕盗厅,持剑威胁张希载,又去张氏门前,向张希载宣战,相对于他之前的冷淡态度,都是为了同伊。这两位男子,都深爱同伊,为了同伊的安乐,不惜一切代价,可是他们目前都未发现自己的感情走向。一个说是妹妹,一个说是欣赏,着实令人无语。在24集的最后,逃离卞氏宅邸的同伊路遇张希载,惊得掩面走避,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s* G1 V: ?& `; h
6 q; h* J8 G+ P" @[ 本帖最后由 wendy0608 于 2010-7-18 19: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