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幽小语
《善德女王》的人性魅力
( C7 J4 r. C! W. d9 w8 ?* w7 I0 ?( A8 }. \! ]+ E4 j
) A8 i# u1 p% O% v9 D$ I! Y- B8 B! r
" ^; R/ w. b) X
# i0 T# X9 w+ p
0 y6 {5 T- W( a1 n: P2 x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限的资源,使得生灵万物有了独占支配资源的欲望,其中也包括人类。人类,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然一员的天然属性,即自然性。作为万物生灵一员的人类,必然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存支配欲望,它是人性中属于自然的部分。人性的自然欲望,无加掩饰,不知节制,没有止境。自然之欲,支撑人类生存于世,却无以支配万物,乃至超越众生。
$ L- `7 H; h5 O1 v5 g; U2 A+ o, I# S" ?$ ~9 W
人类的强大与超越,源于对其自然之欲的巧用与克制。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望,不是真正强大的欲望,仅凭此欲的人类无异于他物。认识自我,了解万物,探索自然,以此改变自我,运用万物,适应自然,最终回归自我,强大自我,超越自我。立足自身,放眼全局,借力使力,壮大自我,这就是人的蜕变轨迹:超越众生并为我所用,支配万物却深知底线。 克制巧用自然之欲衍生出的社会之欲,是人性中属于社会的部分。人性的社会欲望,自知底线,克制有节,圆满自我。人类通过人类社会约束自身,修为自我,强大整体,适应自然,以此保持本物对他物永久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地位。
: a1 S8 X; u. e8 n+ A8 c: T" {% o; l8 ?
4 j5 ~. x3 d! {5 K( s$ i 人类生来便为欲望之身,人类社会之于人类,正为打磨雕琢此欲,此过程甚至贯穿人的一生。出生伊始打磨便已开始。尊敬友爱亲属,遵循礼义廉耻,接触人群社会,教育守序爱国……世俗潜移默化于“我”的人生。“我”会领悟到,世俗不允许个人的随心所欲,个人唯有遵从世俗,适应世俗,才能满足己之所欲,最终圆满己之人生。世俗不是渺小的个人能与之抗衡的。不适应世俗,与世俗为敌,只会为世俗所弃,最终不只无法满足个人之欲,甚而毁灭自我。人的世俗化,是在约束欲望的前提下,有限度、有节制、有底线地实现自我最渴望实现的个人欲望。6 x* e" J8 F3 k# _" e; `
- m( M R, g Q6 x: s( `4 h, n+ [1 @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其本质是欲望。何来善?为何恶?人性,因世俗而善,又因世俗而恶。“善”,指明欲望归处;“恶”,设立欲望禁区。人性善恶界限以世俗规则为标尺。世俗规则标明构成单位(个人)支点,维持人类社会秩序,凝聚人类欲望精华,最大化人性(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规律)之力,以此保证人类立于万物之巅。然而,人的思想与感情也为世俗之路增添变数。人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如机器般沿着善恶界限前行,因此,人性既无绝对的善,也无绝对的恶。人的世俗化,也是个人明辨与抉择善恶的过程。人因此而确定。 ! t Y5 \; }( P5 H1 n' T6 g7 F
1 X- P8 b% d3 W& L/ ^) Y
《善德女王》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作品。编剧在追寻人性本源的过程中,直面、挖掘人性,最终实现人性的回归。编剧为《善德女王》的几位主要人物赋予浓重的人性符号意象,以此展开层次多元地人性探讨主题:美室是投身世俗,运用世俗为己所用,以致达到能量最大化的人性代表;毗昙是无视世俗,与世俗为敌,以致被世俗惩罚的人性代表;庾信是迎合世俗,相信世俗舍弃自我,以致实现“天人合一”的人性代表;德曼和春秋是适应世俗,权衡取舍自我与世俗,以致实现个人欲望的人性代表。现实生活不存在前三种人性状态,而主要以德曼与春秋的人性状态出现。编剧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刻画,审视人性,在揭示人性之恶的同时,不放弃对人性之善的向往与追求,并最终以毗昙看似悲怆实则圆满的人生结局实现人性回归。' Z- Y1 |6 d/ C, A& G
4 A U) z4 u4 g( X+ F3 `* T4 Z; L' P2 `6 {8 N+ ^/ E; ~+ b
+ V! e& o$ L7 ~% Z
6 r `& j. {2 m5 U4 p3 }
! c/ z' {! H' F; Y8 A. I% x 毗昙的存在别具意义:他几乎未经历过人自出生便应开始的世俗化过程。这样的毗昙未被世俗雕琢,不知掩饰欲望,不会克制欲望,无法舍弃欲望。毗昙俨然一副欲望之身。不知世俗的强大,无意识地与世俗为敌,其结局已然注定:为世俗所弃地走向自我毁灭。8 v t/ M7 `, T/ \. h2 W
Y7 w, S5 N. g0 v 人的世俗化途径丰富多元:亲人的哺育与教养,师长的引导与教育,朋友的扶持与依靠,环境的改变与影响……它们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人,让人明辨是非,知晓善恶,熟识接受世俗规则,借此立身修身,从而确立个人适应世俗环境的处事原则与方式。 A4 i K7 w7 v( t' O
5 ? D' R# f) L" J9 R
毗昙的世俗化是失败的。文努对毗昙的教育,流于形式,不得其法,最终导致以是非善恶为核心的世俗规范无法树立扎根于毗昙的观念脑海中。自小成长的离群索居的生存环境,使毗昙与世隔绝,无法通过群体生活了解学会世俗规则。文努对毗昙感情上的舍弃,在强化毗昙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同时,也将其人生欲望导向感情方向:温暖的爱。! e1 v& H) x+ z2 R9 A
3 Z z1 ~- A3 k. i
6 y. D+ H9 F/ e( ^) N% u9 B# V* m4 L) C. [
! x6 N! ?8 F q* |7 [1 N8 N/ g1 @6 l- \# }8 K
感情成为毗昙唯一能被世俗化的途径。为了得到文努的父爱,毗昙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迎合“文努的世俗”。可惜,毗昙用行动证明他不懂什么才是文努要其遵循的世俗规则,如用人命换草药,比才作弊……毗昙需要真正懂他的人引导他遵循世俗规则。德曼的出现满足了毗昙所有的感情需要:给予他父爱式的能力认可与肯定,给予他母爱式的温情关怀与抚慰,给予他恋人式的情感悸动与需要。为了满足感情欲望,毗昙跟着德曼的步伐改变自己,不自觉地世俗自我:控制欲望——克制最深的希望拥有德曼的欲望。然而,毗昙的世俗化以感情为导向,这种世俗化,浅层,不稳定。感情不会停留原地,反而随“我”而动,随心而变,随喜好而变,随环境而变。这便是不确定的毗昙,是随时会偏离世俗轨道的毗昙。薛原利用毗昙对母爱的渴求,美室利用毗昙对爱情的欲望,共同打开毗昙的权欲之门;德曼回应毗昙的爱情,让毗昙关上权欲之门……感情成为控制毗昙欲望的钥匙。当感情与世俗冲突时,毗昙永远选择感情一方。致命的一点在于,毗昙的感情,不理智,不成熟,这样的毗昙必将走上背离世俗的道路,以其特有的极端的感情处理方式与世俗为敌,在挑战世俗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m8 v+ [0 c- t* d3 L2 P7 t
1 O( ~0 l; q+ s, c
毗昙,不懂大义,不明是非,是欲望与世俗尖锐对立的代表。他的人生之路,全凭自己摸索前行;他的人生抉择,全凭自己真心判断。感情,就是毗昙的大义,就是毗昙的是非,就是毗昙的对错。所幸,毗昙的感情虽然不理智,不成熟,却是诚挚的,真心的,善良的。感情的真决定人性的真,它是属于毗昙的人性:即使曾因权欲走向恶,最终却因爱欲回归善。毗昙的人生,一路走来,彷徨迷失,困惑无助。他的路,真正地靠自己,靠真心,靠纯粹走来。毗昙,因为他的直觉、真心与纯粹,因为路的艰难、困苦与辛酸,才如此打动人。$ `4 [# G. |3 A7 Z- @
/ v/ N8 {( k5 C! i
毗昙在人性上实现从恶向善的回归,是编剧诠释的《善德女王》的人性回归,是编剧寄予的人性期望:人总是善的!
@# R/ e/ j! b$ X4 O' Z$ J7 C# O$ W
- m6 `: H. f2 ?2 J1 J8 _
$ S; M" v9 F c
$ m) h3 Y0 i0 i+ C
4 z5 [+ e, y7 w/ b. ? 美室的刻画别具一格。美室立足自我,在世俗化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满足自我欲望。编剧给美室的人性赋予理想色彩,展示出人性的力量能够强大的极致:挑战世俗。美室生于世俗,长于世俗,深谙世俗之道。她的世俗化,不为迎合世俗,而为运用世俗为己所用,最大程度满足己之所欲。美室是“人定胜天”的信奉者。毗昙的“忠于自我”简单直接,这种绵软无力的“自我”迎战强大的世俗,无异于以卵击石。美室聪明地“忠于自我”,以世俗之力壮大自我之力,运用世俗之力满足自我欲望,其满足过程无形中强大人性之力,以至于足以挑战世俗。然而,对世俗了解、掌控地不彻底,导致美室自我欲望满足地不彻底。过于重视自我,陷入观念泥潭,拘泥于所处环境,使美室无法全局又长远地看待世俗,不自觉地走到世俗与时代的对立面。即使在挑战世俗的过程中失败了,美室却曾最大程度地满足过自我欲望,曾拥有足够强大的人性之力挑战世俗。
: G( U3 s5 r; D' k9 [$ x' d2 V; n% J( V6 i' L( a* l
美室虽是世俗的失败者,却是人性的成功者。' B6 u- D" v8 I' O4 w
8 v a% t9 a; ~* H! w. K
( o4 ~ a/ \3 o% C) k
# X; i, b7 A m( |5 q( }4 E0 u+ \
# T. y* @5 Z5 F7 D$ `. A 庾信敬畏崇拜世俗之力。庾信有过自我,有过欲望,在追寻自我欲望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世俗的强大是渺小的个人无力对抗的。他选择将自我与世俗紧密结合,让自我彻底融入世俗,以至于在被世俗同化的过程中最终失去自我。如果说,美室通过“人定胜天”获取个人力量,那么,庾信便通过“天人合一”臣服世俗之力。他选择舍弃自我,追随力量。最终,庾信因世俗而强大,因世俗而前进,因世俗而圆满。与此同时,庾信却因对世俗无条件地屈从而失去人性存在感与人性价值感。$ r; n, P) T! @! [% a
- |) Z1 y9 Z. z7 G/ L: C7 p( U1 o, h
或许,作为人生世俗的个人,庾信是成功的;作为独立人性的个人,庾信却是失败的。: a& i0 L( q" l8 P* W* J
- N/ _+ I6 M, \; f/ B. T6 O" |! N# X$ `
+ E# N R, r8 B
- T7 n% e0 |2 m( m+ I
4 N# v6 }$ m) {7 D+ _& B. u7 i
德曼与春秋的人性因现实而亲切。他们在欲望与世俗间矛盾挣扎。自出生开始,他们一步步地走着世俗之路,学习世俗之道,磨合自我与世俗。在此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我,清楚了欲望,探索欲望与世俗的沟通渠道。他们清楚,唯有适应世俗,才有欲望的实现之机。适应世俗的过程,却让他们发现,世俗让其压抑欲望,甚而舍弃欲望。这恰恰与其适应世俗的初衷——实现个人欲望相背离。继续?停下?德曼选择继续,春秋选择自我。春秋的“自我”是融入世俗的自我,所以,他没有德曼那种压抑舍弃欲望的痛苦。德曼因自我与世俗的拉扯痛苦不堪,最终发现,看似什么都得到的自己,实际却失去所有。
' p. `% X9 Y8 F C
; E* g0 E4 [9 x# Q! W( i# J0 C, t 在德曼身上,我们更深切地体认到:人性的善恶无法割裂,人性的圆满无人做到,人性的痛苦你我皆同。
; G) s* u3 i! |/ M- z4 N6 Q
8 O% }6 w0 N& u4 w# n6 S9 H 《善德女王》的编剧最初设定的毗昙,应在人性善恶挣扎中选择恶的一方。就人性挖掘深度层面来看,这样的设定值得期待,因为人性阴暗面潜藏于每个人心中,在特定环境下便会爆发。对恶的极致的揭露,能促使观众反省自我地审视人性,认识问题地找寻出路,这正是挖掘人性的意义所在。0 B, O/ i8 ?0 }/ S2 A
0 }# H! b8 Q- u$ O, \' y
《善德女王》的人性魅力,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 x$ w$ r! w4 ]. X( A
' ]9 x) H2 s9 x1 x- V, a7 ]! G, o
我的2009年,因《善德女王》而幸福。
7 W, ~1 X# ?* q# b9 h0 R8 w
+ @1 v" V" @( F! n+ l3 H4 L9 u7 H6 h7 O4 g, u' d
2 S. h1 q; h9 ?' ^4 c8 U
◎下篇预告:完结篇政治《善德的天下》◆权力-新天篇
8 W5 |2 I1 d/ [( c+ b
6 c' [7 P1 Y: U. L9 x9 q1 `[ 本帖最后由 ulysess2009 于 2010-4-7 03:31 编辑 ] |
|